互聯網風風雨雨這么多年,有一個問題,始終令人不解——
為何阿里想要做社交,但是卻始終做不起來?為何社交平臺不斷嘗試商業,但是總比不過純商業平臺?舉例來說,支付寶也嘗試過社交,但是社交人氣總是起不來。微信的朋友圈,開始充斥廣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厭朋友圈。
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商業和社交并不完全相通。
商業和社交
如果按照商業和社交進行劃分,我們完全可以將互聯網工廠和產品分為兩個陣營。
搜索引擎、電商平臺,可以歸為商業。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可以歸為社交。
這樣的劃分,并不是說,商業平臺就不能玩社交,或者說,社交平臺就不能介入商業。
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我們發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適合不同的平臺。
大體上是這樣的——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更加適合商業化平臺;而非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更加適合社交平臺。
可行性驗證
如上的結論是否正確呢?筆者認為,基本是符合的。
例如,在搜索引擎中,付費意愿最高的企業往往是工業品企業、標準化服務企業(餐飲加盟)、醫療公司,因為,這類產品和服務,都是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
還例如,在電商平臺,服裝、食品、電器,都是熱銷門類,這樣產品同樣是標準化的。
但是,在短視頻平臺,游戲、金融、培訓、美妝等等,是熱銷門類,因為這類產品和服務,很難被標準化。以口紅為例,口紅雖然是標準化工業產品,但是,如何使用?使用場景?是否與個人匹配?妝容匹配?等等,則屬于非標準化。
還例如,在微信小程序中,游戲是熱門之一,玩游戲的過程,人與人產生的關系,這都不是標準化的。
據此,我們嘗試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獨立建站比較適合標準化,而社交搭建比較適合非標準化。
建站還是小程序?
也就是說,當預算有限的時候,面臨做獨立網站還是小程序,此時,就有了一個標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否標準化,以及標準化程度如何?
是否標準化?如何產品是標準化的產品,如工業品,并且使用、售后,都是標準化的,優先選擇獨立建站。如果產品是非標準化的,如在線培訓等,優先選擇小程序。
標準化程度?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大力投資商業平臺,如搜索、電商等等,標準化程度不高、一般的產品,可以同時在商業平臺和社交平臺嘗試。
綜上所言,產品和服務是否標準化,是選擇搭建哪一類平臺的關鍵。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方維網絡原創,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sdlwjx666.com/news/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