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做外貿的,外貿需求萎縮,訂單量銳減;做實體的,開工不足,訂單量也少;做零售的,店鋪關閉,線上零售似乎也增加不多,做服務的,客戶預算大減。
可以說,疫情下乃至疫情結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企業都處于困難的境地。那么,如果我們要讓這些處于困難中的企業去做網站、上線小程序,乃至開發APP、開發商城,我們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們呢?
我們認為,如下幾個理由,值得處于困難中的企業讀一讀、參考一下。
理由一:收割“新住戶”
這場疫情,催生了很多的原住民。主要是年齡在55歲以上的老人,它們現在可以自己使用APP買菜、學會手機支付、學會了醫院線上掛號。這一批從來沒有接觸過移動互聯網新住戶,對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也愿意付費。建站也好、開發小程序也好,可以將這一批新消費群體收入囊中。
理由二:線下營銷失效
受到疫情影響,線下的所有營銷形式,均已經失效。營銷活動不能舉辦、營銷廣告無人觀看,而看線上?線上營銷活動不減反增。而如何進行線上營銷呢?網站、小程序,這些都是基礎設施和平臺。
理由三:獲得銷售線索
根據我們的觀察,在疫情期間,不少企業主反應詢盤的數量成倍增加。為何會出現此種現象呢?我們分析有兩個原因。
其一,疫情將原本的供應鏈打斷了,不少企業在修復供應鏈。例如,因為口罩需求旺盛,口罩廠尋求更多的上游供貨商,如無紡布供應商,如此一來,一些無紡布生產企業就可以進入原本的供應鏈。
其二,疫情增加了不確定性,下游企業需要應對風險。例如,因為上游的無紡布企業隨時存在斷貨的可能,下游企業會希望多詢盤一兩家企業,作為后備,以應對風險。
即便,詢盤增多,但是無貨可供,也可以作為銷售線索進行儲備,為疫情結束銷售服務。
理由四:線上營銷成本降低
疫情沖擊了廣告業,特別是虛擬經濟。所以,包括媒體行業,紛紛降低價格,希望以量帶利,他們會適當降低數字廣告的報價,短期內,數字廣告的價格是降低的。此時投放廣告,比平時成本要低。
理由五:新的消費點被培育
例如,線上教育,一舉實現了盈利,學生和老師也被市場教育了;再例如,線上買菜,已經成為消費趨勢;還例如,線上就醫看病,老人都會采用這種方式。這些習慣即便在疫情結束之后,也會被保留下來。這些新的消費趨勢,也會催生出一些行業內的創業企業,此類企業則必須要做網站、開發APP或者上線小程序。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方維網絡原創,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sdlwjx666.com/news/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