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剛開始研究互聯網行業時,資本市場普遍認為:零售電商的競爭已經基本塵埃落定,僅會存在兩大主流平臺,即以第三方為主的阿里、以自營為主的京東;以及一系列松散的獨立勢力,例如微信小程序電商和二類電商。在當時,"電商的未來"不是一個很有趣味的話題,遠不如"游戲的未來""社交的未來""互聯網廣告的未來"那樣富于變數。
然而,近場電商是一場阿里不能輸掉的戰役,也是阿里現任董事長逍遙子(張勇)早已明確的戰略重心。所以,通過互聯互通為天貓超市、淘菜菜、餓了么等近場電商業務爭取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對于近場電商的重要性問題,互聯網巨頭是一致認可的,區別只在于究竟應該怎么做、投入多少資源去做。
美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只有一個頭部電商平臺,那就是亞馬遜,其規模遠遠超過任何競爭對手。雖然亞馬遜歷史上曾經以自營電商為主要模式,但早已走上了自營與第三方并舉的道路。根據的估算,2020年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可能貢獻了2/3的交易額,而自營僅貢獻了1/3。亞馬遜就是美國的"阿里巴巴+京東",缺乏直接競爭對手。
拼多多和淘寶的競爭尚且還是同一緯度的競爭,而以興趣電商為主打的抖音和快手則是徹底顛覆阿里電商的底層邏輯。淘寶和天貓是大賣場模式,在吸引眾多商家入駐之后,阿里通過收取包括主頁展示、排名展示、搜索權重、直通車等多種費用來提高商家的展現額進而獲得收益。